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专家预测 从近期钢价波动预测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

   》2005年7月

   

从近期钢价波动预测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

近期钢铁产品从低端的螺纹钢、线材到高端的板材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价格下跌,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供需平衡调整所致。经销商、终端用户因忧虑、观望、持币待购所导致的市场流通速度的减缓也是支撑着价格持续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价格的波动实质上就是钢铁行业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调整期,这个调整期预示着钢铁行业、钢铁市场要回过头“补修”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所忽略的一些必修课程,也预示着钢铁市场要出现一些变革。

科学、合理的利润空间是保证钢铁行业良性运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2003年起,钢铁市场基本上都是在高价位上运行。高价位带来了钢铁行业利润的“暴涨”,钢铁行业出现全行业赢利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如果全行业中各个企业都在赢利则是不正常的。这两年钢铁行业利润空间过大,首先导致本行业投资的迅速膨胀,当膨胀的投资转化为产能的膨胀并向市场中释放时,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需求膨胀的出现,那么这个行业必然要出现行业利润空间的急剧“缩减”,而这种“缩减”又是以价格的下跌为表现形式的。其次,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材料工业,如果行业利润空间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下游行业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下游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那么其所关联的下游行业可能出现行业利润的减少甚至会导致下游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亏损,这样不利于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间协调发展。

现在是钢铁行业认真探讨其合理的行业利润空间的时候了。过去两三年中的价格“暴涨”,从时间纵向角度分析,可以看作是钢铁企业与经销商共同预支了钢铁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利润,而现在的价格调整,则是以消耗行业内先期的高额利润为代价的合理利润空间的回归。

合理的行业利润空间应该具有以下标准:首先是能够促进钢铁行业内的“优胜劣汰”,保证行业内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有进有退。一个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钢铁行业,只能是有真正核心专长的集团型企业方可获取行业内的超额利润;多数企业则是通过科学管理与决策、通过内部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努力,获取到平均行业利润;还有一少部分企业则可能因为经营不善随时面临着亏损甚至是倒闭的危险。其次是行业利润空间应该被其所相关的上下带行业所接受,应该有利于行业间的协调、有序的发展。同时,行业利润应该与其行业内产品结构的组成比例息息相关,而不能是生产任何产品都能够获取利润,否则不利于全行业的产品创新、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近期的钢铁市场价格波动可以看作是钢铁行业对其合理利润空间的探号,是钢铁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客观需要。

大型钢铁企业应担起“救市”之职责,延伸营销手臂,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渠道控制

多数钢铁企业所制定的挂牌价基本是出厂价,直接交易对象的约70%客户是经销商。由于中国现行的钢材消费中建筑用钢约占57.5%,而建筑用钢的用户(指建筑工程的业主单位)存在着广泛性、不确定性特点,建筑性钢材必须通过经销商来完成其从钢铁企业到终端用户的转移,而且一些经销商还会在流通中发挥货源组织与配送的功能,满足终端用户对不同品种、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用钢需求。对于非建筑性用钢,由于多数钢铁企业实行的是先款后货的交易方式,而一些大的以钢材为原料的制造性企业实行的又是先货后款的方式,经销商群体的存在解决了双方在资金及结算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因此中国钢铁市场中经销商依然作为一个特殊的交易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经销商群体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这并不等于钢铁企业要放弃流通渠道的建设。当前的问题是钢铁企业在流通中的作用被弱化了,相当多的钢铁企业把产品卖给经销商之后,并不知道经销商再把产品卖给谁,其实质是钢铁企业主动放弃了渠道建设的控制权,无法实现与终端用户的直接对话,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研发,为有价值的、上规模的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化、多元化的高端服务。此次价格波动,有助于钢铁企业转变观念,从单纯重视生产、销售向重视生产、流通、销售三个方面转变,积极参与流通渠道建设,适当控制本企业经销商数量,增加直供企业的用户比例,这样有助于钢铁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区域垄断等方面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短期内,钢铁企业必须与经销商同舟共济,共同分担市场风险。但从钢铁行业长远发展看,钢铁企业最明智的选择依然是要适机延伸营销手臂,依据本企业的产品特点努力培养有代表性的终端用户,同时参与经销商的流通运作,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中国钢材市场结构将逐步演变为典型的寡头垄断型市场

一个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行业,是能够按照市场竞争法则科学地做到行业内的企业有进有出的。在近两三年中,中国钢铁行业只见有新企业的加入,而少有企业主动退出或是被淘汰出局,从而使钢铁行业在类似宝钢、鞍钢等大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产业集中度却是一降再降,这与世界钢铁业的发展潮流多少有点不合拍。同时中国钢铁业在近两三年的高速、超常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行业控制力不强的问题,即行业的发展协调性不足、大企业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大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及影响力欠缺,对上下游关联行业的整体对话能力、谈判能力均难以形成钢铁行业的竞争优势,难以用一个声音去表达行业的要求、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这一方面源于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的低下,行业准入门槛过低,另一方面源于钢铁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政府主导、控制、支持的色彩。行业控制力的薄弱,直接导致行业所对应的市场结构的不完善,其表现是行业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从世界范围肴,任何一个成熟的基础行业,其所对应的市场结构都应该是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目前的钢铁产品价位已使钢铁行业中的企业出现了有赔有赚的局面,这是行业整合的最佳时机,钢铁行业应该通过政府行为、发挥价格机制这个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着力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钢铁市场竞争结构,使钢铁行业尽早成为一个成熟行业。现在的世界钢铁业,正在通过跨国性的资源整合培育出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钢铁企业集团,整个世界钢铁市场也正在向着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转变,中国钢铁行业要想在世界钢铁市场中发挥出与其产能规模相匹配的作用,就必须提升行业控制力,实现钢铁市场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这也是中国钢铁业所必须完成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持续5到10年的时间。

钢铁企业间竞争重心将向规模化、市场差异化、质量成本等方面转化

对中国钢铁业即将形成的产能,有资料表明将达到4亿t以上。中国市场能否消费这么多的钢材,一直是业内人士所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此次价格下跌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对钢铁产品需求量的增长不是无止境的,中国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正在加速从数量型向品种、质量型转变。这也意味着钢铁企业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后要进入一个抓内部管理、抓品种、抓质量的阶段,将会有一部分低端产品的生产规模被大幅度缩减;一些钢铁企业从抓新设备的数量达产向抓新设备生产品种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所增加的新设备将更多的是能对钢铁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设备,是能够生产出市场稀缺产品的设备。

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会以提高其产品的板管比为标志进行大范围产品结构调整,而且会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上追求差异化,形成本企业的品种垄断优势和区域垄断优势。中小型钢铁企业将更多地集中于低端产品(如螺线类、带钢类等产品)的生产,并且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钢铁行业。伴随着市场结构的完善及市场竞争的有序,钢铁企业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目前中国钢铁企业迫切需要树立讲“诚信”、讲服务、讲技术、讲质量的营销理念;需要行业自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完善市场竞争规则;需要加强内部管理,通过管理降成本,通过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管理来完善本企业的营销体系与营销激励机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进产品研发、市场开发与渗透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先做强市场再做大企业收入与利润的方式,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良性运转。

版权所有 不得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