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前瞻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警示——进口铁矿石涨价将推动CPI上涨

》2005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警示——进口铁矿石涨价将推动CPI上涨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日前警示,进口铁矿石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推动物价指数(CPI)上涨,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现在估计2005年每吨铁矿石价格将上升210元,按照2004年铁矿石的进口量计算,这意味着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将上升430亿元左右。铁矿石价格的上涨,除了直接提高我国的产钢成本外,还可能推动我国当前CPI上涨。

    他指出,铁矿石、钢材价格的上涨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动不容忽视。据测算,由于房地产成本的增加,2005年房价至少会上涨5%以上。如果把1月、2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纳入CPI,则CPI在2月份同比上涨的幅度为4.6%~5%,涨幅是比较高的。可见,铁矿石、钢材价格的上涨虽然对CPI的直接影响度很小,但对其他工业品和重要消费品等价格的上涨推动作用大,给物价总水平带来很大的压力。

    据他分析,考虑到铁矿石在钢铁原料中所占比重比校大,其715%的涨幅将带动综合钢材价格上涨10%左右。当前涨价现象已经在流通领域出现,根据对全国63个大型钢材交易市场价格监测结果,11种主要钢材品种3月底全国平均价比2月底的价格平均每吨上涨了2435元,幅度大致在8%~10%之间。

    钢材价格的上涨肯定会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下游行业,刘满平分析,建筑、机械、轻工、汽车、集装箱、造船、铁道、石化八大用钢大户的生产、销售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由于汽车行业是用钢大户,按照综合钢材价格10%的上涨幅度计算,每辆1吨重汽车的制造成本平均将上涨800元~1060元不等。在车市低迷的状态下,汽车行业只能部分或者间接转移钢材涨价的风险,可能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汽车降价步伐放慢。

    据测算,房地产业用钢成本在整个房价中只占到了10%左右。如果钢材价格上涨幅度能控制在20%之内,房地产企业可通过提高房价、降低其它成本来消化这一部分的成本压力。

    钢材占工程机械行业原料成本的平均比例在70%左右。由于目前机械行业大部分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很难通过产品提价来转移成本,钢材价格上涨将使得该行业利润大幅减少。有研究机构测算,在钢材成本上升10%的情况下,该行业毛利润下降52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下降35个百分点,若能将一半成本因素转嫁,即价格提升5%,该行业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仍将下降1.1个百分点。

    钢材成本平均约占造船业总原料成本的20%左右,据估算,钢材涨价将使今年中国造船业成本增加30亿元人民币。由于造船行业的净利润较低,几家大型造船企业如广州、上海造船厂等面临较大压力。

    钢材成本平均约占集装箱制造业原料成本的30%~40%,由于我国集装箱制造业集中度较大,中集集团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通过涨价转移成本的可能性较大,预计产品价格上涨2%就能够基本抵消6%的钢材成本上涨。

    轻工、石化两个用钢行业的钢材消耗主要集中在生产与输送两大方面,钢铁涨价对两者产品带来成本上升压力,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家电行业来说,钢材价格约占家电行业可变成本的20%~30%,在没有任何转嫁能力的情况下,若上游钢材价格上涨10%,家电行业净利润率可能会下降2个百分点,这对于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家电行业来说影响较大,家电行业涨价的可能性最大。

2005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2月同比上涨3.9%。经济专家指出,抑制物价上涨和投资过热,加息是个重要手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最近把物价上涨摆在加息条件中的第一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桂田日前指出,去年我国经济增长9.5%,今年预计增长8%,增速都很高,但存贷款利率却一直处于低位,通过加息提高企业投资成本,可以抑制投资的增长。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之日前指出,中国十分是否进入加息周期,最主要的是看中国经济过热倾向是否已经克服,物价上涨率是否较快回落,我国是否要结束负利率状态。即使按比较乐观的估计,今年的物价涨幅回落至3%,那么要走出负利率至少也要提高存款利率近100个基本点,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应为正数2%或再高一点。如果我国继续实施负利率政策,那么就意味着要在很多程度上实施从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鼓励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同利率低,资金成本低很有关系。目前物价上涨之所以压力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高了一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是过快,煤、电、油、运还是那么紧张。这种状况,决定着我国要实施稳健的活中性微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决定着加息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而将进入一个加息周期。

版权所有 不得翻录